• 中国星空时尚网
当前位置: 中国星空时尚网 > 产经 > 体育 >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是怎么过的?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是怎么过的?

http://www.xkssw.com 时间:2016-12-30 14:55来源:原创整理

2016年8月16日,广西南宁市,市民在街头路边的行道树下焚烧香纸钱祭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唐朝开始,鬼节就开始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并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半个多世纪以前,鬼节的热闹景象几乎遍及全国。随手翻开《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各地的“岁时民俗”都有记载鬼节的活动,北到黑龙江的讷河县,南至海南省的琼山诸县都能见到它的踪影。每逢此日,人们便进行祭祀、挂钱、放河灯、作“盂兰会”等必不可少的活动。

1979年9月5日,美国著名汉学家太史文在台湾第一次遇上这个节日,一阵突如其来的鞭炮声使他无法入睡。尽管如此,鬼节中的祭祀等风俗及其蕴含的“孝顺”等文化内涵,还是让太史文认为它“丰富多彩且充满活力。”也许正是从那天开始,太史文便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直至他后来写成一部研究专著《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在该书中,太史文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将鬼节置于当时的宗教、伦理、历史等社会背景下,从这一发源于中国的节日展现中世纪的中国,尤其是唐朝的面貌。书的前半部分主要从佛、道等宗教情况、文献记载等说明鬼节来源,同时表达作者对鬼节的理解。后半部分中,太史文着重从神话、社会伦理(主要是家庭)角度解析鬼节,以及鬼节的宇宙观。他在文献学方面的功底,加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这本书荣获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颁发的1988年度宗教史领域的最佳处女作奖。

以下内容摘选自太史文《中国中世纪的鬼节》一书

鬼节的传布

唐代,人们通常按佛教说法称“鬼节”为“盂兰盆”,并将僧侣、世俗人民与祖先的利益系于这一每年更新的节庆中。这天,城中超过一半的没有信仰的居民,通过供养佛祖、菩萨等佛教人物,来求得超度祖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施主通过布施佛教三宝而获得功德,并把它献给去世的先人。先人在获得功德后,就能在天堂或阴间地府中增加乐趣,“生活”得更好。

谈及名称来源,“盂兰盆”这一听来怪异的名称,可能源自冥间生灵的惨状,毕竟在中文中,“盂兰盆”无确切含义,人们也一直认定它出自汉语音译的外来词汇。对此,流行的理解是:“盂兰”为一外来语,描绘倒悬于冥间地狱中的人们的可怜命运;“盆”属中文词,指放置供品的钵或盘。因此,人们常用“盂兰盆”指使祖先脱离在地狱倒悬的厄运而置放供品的“钵”。

在南方,宗懔(约498—561年)记载了人们在鬼节时的喧闹气氛: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寺。按《盂兰盆经》云,“有七业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不过,如果鬼节是仅限于地方性的崇拜现象,它将难以流传后世。鬼节中,人们与僧侣在仪式、物质上的联系保证了它在佛教史学中的地位,而它在祖先崇拜及乡里中的关键作用又确保它延存至近代。在中国,皇帝与朝廷的介入还进一步地促进了僧侣文化和鬼节的传播。唐朝时,都城及州道的敕赐寺观中,每到鬼节所在的七月,供养僧众道士的花费均由国库出资,以此来为万民的祖先祈福。

另外,从口头传说到藏内佛经中的与节日相关的神话也有助于鬼节的传播。例如,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鬼节有了确切的来源。该变文主要讲述一名叫目连的佛弟子不惜牺牲一切去救助母亲青提的过程,既饶有趣味又启益心智。在故事的最后几个场景中,青提堕为饿鬼,咽细如针但却有无穷的食欲。为消除青提的这种厄运,佛陀设立了盂兰盆节,并告诉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准备好盂兰盆斋。这种做法后来也得到了世人的效仿。

目连救母图

后来,鬼节由中国传至广大的东亚,其中的风俗在这些地区也显而易见。早在606年,盂兰盆节便已成为日本宫廷佛教的一部分——“天皇诏群臣,令都城诸寺讲《盂兰盆经》以报七世祖先之恩”。同时,人们还会在四月初八日(传统的佛诞日活动)及七月十五日举行斋会,祭祀祖先。747年,大安寺的清单逐项记录了数额不等的花销:在属于寺庙的全部6473832元中,用于盂兰盆的费用达17510元。另外,保存在奈良正仓院的大安寺寺志也使我们得以窥见盂兰盆的实际操办。

15世纪时,朝鲜的《月印释谱》中出现了目连的传说。到了18世纪晚期,关于朝鲜岁时风俗的记载中,人们记录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两种节庆:一叫百种日,另一个叫亡魂日。节庆时百姓荐果品、酒浆及其他食物与亡亲之魂。这明显是与鬼节有关的风俗。

鬼节的意义

暂且不谈鬼节留给东亚宗教的影响,仅据鬼节散布于中国中世纪的整个社会机体这一现实,就能有力地证明鬼节的重要性。在中国人的生活相对鲜为人知的时期,现存的由士人官僚编著的史书中,绝大多数民众的社会生活罕见载录,而鬼节却被广泛记载,并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本节对鬼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618—907年),我能发掘到的有关早期鬼节的大部分资料也始于唐代。在唐代的节日庆典中,皇帝与佛教僧团关系密切。唐代或许是中国吸收西来的印度中亚文化最为关键的阶段,而唐代的首都长安也是各方商旅、僧众及游客辐辏的国际性都会。中世纪发端期,从外国进入中国的神祇、哲学、传说及仪轨,在唐代也能更充分地为中国宗教的传统模式所接受,并对传统模式进行改变。晚唐时期,后世民间宗教的诸多基本形式已见端倪:充斥着官僚化神祇的佛道神谱、死后上天堂下地狱的系统化构想、个人及乡里生活的主要关口作为仪式专家的僧人道士的介入、包罗广泛的世界观,据此可算出命运与报应并能施展神奇的艺术。

中元节祭祀活动

如果说鬼节促进了对传统边缘角色的接受,那它同样也肯定了中国主流生活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孝顺。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僧人目连为了救自己的母亲,不遗余力地在地狱里穿梭。在阿鼻地狱里,他甚至提出替母受折磨的请求。在这个神话传说中,听众了解到不管用什么办法,子孙永远都不能报答完父母给予他们的恩情。从古自今,人们都认定孝顺是鬼节里必不可少的教诲。上世纪20年代,裴丽珠以“孝顺”这主旨,在《阴历年:中国习俗节庆的实录》中生动地记下了中国在鬼节里的风俗:

远离祖茔的人们,因相距遥遥无法谒墓,备下装满冥钱的纸包。每个纸包贴有红纸条,上书享用者的名讳及忌日。将纸包置于临时搭起的祭台上,僧人诵经的同时,家人依次向先人的魂魄重重磕头——即使不能理解孝顺之意的孩童也不例外。超度亡魂的曲罢,送纸包至庭院焚烧时,人们再难以保持肃穆。

孩童小龙叫喊道:“噢,火真棒!”

“小龙,住嘴。”母亲细声说道:“今天所有死者离开坟墓回到我们这儿,空中簇拥着看不见的队伍。”

孩子喃喃道:“妈妈,他们为什么回来?”

“宝贝,因为他们爱我们,希望我们也爱并祭祀他们。所以不敬是极端错误不仁的,”母亲回答。

小龙这时完全安静下来,低头猛地磕了一下。这是他试图向善恶魂鬼道歉。

鬼节还能帮助改善僧侣和世俗人民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良好的利益循环。在佛教影响下的亚洲诸文化中,僧侣和世俗的关系因地而异。多数的亚洲国家里,人们给僧侣提供食物等物质以求得他们的祝福。这样的做法可使僧人融入社会,而在中国,让僧侣为死去的亡灵超度这一的做法不仅让人们认可了僧人的生活,还将他们置于世俗生活的核心:鬼节时,为了使祖先获救,僧众的参与不可或缺。相较其他亚洲国家的做法,中国的这一做法更具有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星空时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